原标题:景盛源绿雕丨世界绿雕发展史、中国绿雕厂家发展进步市场如何?学会取舍做绿雕
绿雕的诞生要归功于巴黎和伦敦的相爱相杀。1851年,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,邀请世界各国去展示他们的工业产品,伦敦大出风头。1855年,拿破仑三世花巨资在巴黎举办了第二届万国博览会。法国的工业比不上英国,于是在工业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和农业作为展览主题。波尔多红酒分级标准就是这次万国博览会颁布的。
1862年,英国举办了第三界万国博览会,不仅第一次展示了电报,海底电缆和塑料等最新的发明,还请了意大利威尔第写了首康塔塔在展会上首演。这次展会有将近六百万人参加,伦敦再次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。不过互相攀比不会停止。新一轮竞赛中,拿破仑三世提前三年就宣布1867年法国要举行最隆重的博览会,他还早早的给俄国沙皇,英国国王,奥斯曼帝国苏丹,埃及总督,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等等都发了邀请函。这次博览会盛况空前,有超过五万个参展商参加,比伦敦多了整整一倍。游览者接近一千万,在那个时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巴黎试图在每个方面都碾压伦敦,所以园艺也不会放过。前一届伦敦的博览会不仅用多种热带植物把会场装扮的很异域风情,而且会场安排在肯辛顿区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花园旁边。参观者被植物猎人带回英国的新奇植物给镇住了。这次法国人准备直接在会场入口处建造了一个大花园。可是做成什么样才能胜过英国人的新奇植物呢?
最后法国园丁受德国镶嵌细工家具的启发,将彩色的地被植物拼接在一起,描画出了三个花毯图案,包括巴黎的徽章,一只蝴蝶和一个阿拉伯花瓶。很快,这种园艺形式迅速的在法国各个城市流行开来,并且被命名为Mosaiculture,意思是马赛克雕塑。
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园艺形式,不少法国园艺家认为这是迎合流行文化的园艺形态, 更重要的是它有德国艺术的影响,血统不正。马赛克雕塑在法国的繁荣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之后变慢慢衰落。
1962年,美国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乐园想把灌木修剪成卡通人物的形象。为了方便工人操作,他们用钢架做成人物轮廓,套在黄杨的外面。但是这种传统的Topiary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型,后来他们想到了更简单更迅速的方:直接在人物造型的钢架上铺满种植土,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的植物拼出人物形象。这种钢架结构的运用让传统的马赛克雕塑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,设计师能轻松实现更加复杂的造型设计。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绿雕的开端。
2000年,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绿雕大赛。此后,国际绿雕协会先后在中国上海,日本滨松,美国亚特兰大和土耳其安塔利亚等地举办了大型的绿雕比赛和展览。其中有不少创意绝佳的作品。
中国的绿雕始于60年代,此后每一次重大的国际活动比如亚运会,奥运会,世博会,G20,进博会等等都少不了绿雕的参与。虽然中国园艺全面落后欧美几十年,但是绿雕制作技术却是真正甩了其它国家三条街。作为现代中国园艺的代表性样式, 绿雕出现在世园会上理所当然。可为什么它那么不招人待见?
文章后面有一条评论很有代表性,说“有一种审美叫做领导的审美”。的确,绿雕在中国遍地开花还在于承担了一部分政宣的功能,并非简单的追求美感。但在国外,园艺也是一个表达各种社会议题的媒介,只是他们的表达形式更加巧妙,绝不会直接把口号用字牌写出来。要兼顾宣传任务和美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从业人员更多的心思,但并非不可能。都是戴着镣铐在跳舞,但有的人总是跳的更高更好。比如在新闻影视出版这块政宣核心阵地上,《人民的名义》作为政府单位出品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掀起了现象级的社会关注。园艺行业的人是否也能做出个这种主旋律但是又叫好叫座的作品?
其实领导审美只是外部因素,大多数绿雕项目其实凸显的是我们自身审美的问题。有些绿雕作品,创意很棒,但是设计执行有问题,尤其是配色不好看。国内的绿雕有一种极端化的倾向——所有的部分都用植物。但是植物本身的颜色饱和一般比较低(除绿色),如果试图要达到强烈的对比,不妨局部使用非植物材料,这样最终效果反而更加自然。
以上两个作品都来自于2016年的唐山世园会。我自己觉得剪纸和戏曲的元素从执行到创意都很棒,但整体看上去却有一种突兀感,因为它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。参照前文中国际绿雕协会的作品,绿雕可以跟其他的园艺形式一起创造出一个情景,就像是用音乐,舞蹈,戏剧等等组合在一起做成的音乐剧一样。
近些年国内园艺发展受西方的影响非常大。我们不仅从美国,英国,荷兰,日本引入了很多杂交品种,也基本照搬了西方的园艺设计形式。大家有点理所当然的认为宿根花境比绿雕高级。但是细想一下,这种等级规划区分绝对没道理。你能说廖昌永比林俊杰唱的好吗?
园艺作品有好坏,但是园艺表现形式没有优劣。每个区域都应该有适合当地气候的园艺形式,每个独特的文化也需要有一个独立的表达。鲁迅在百年前写下的《拿来主义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对于西方园艺不能一味拒绝,也不能全盘接受,要有取有舍的拿。
1999年的昆明世园会为花卉产业扫清了很多政策障碍,才有了这些年园艺产业的野蛮增长。说野蛮是因为我们从始至终处于无脑照搬的阶段。普罗旺斯火了,全国上下都搞薰衣草田。日本的樱花上热搜了,从南到北开始搞樱花展。我们能否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中国的独立的园艺形式?这个形式并不全是绿雕,但肯定不是英式宿根花境,也不会是法式Parterre。它可以是一种代表形式,也可以是多种形式(毕竟中国各地天气特征情况不一样)。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创作空间,不断去试错。任何新的设计观点,哪怕不成熟,也好过一遍一遍的炒剩饭。
绿雕造型展览。大家与其吐槽绿雕丑土挫,不如提出点建设性的意见。中国园艺需要践行者,不需要键盘侠。加油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