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,福建某部的一处营地里,兵士谭国华正蹲在猪圈旁,手里拿着一把扫帚,眉头紧闭地整理着猪舍。
这不是谭国华希望的人生轨道。1968年末,他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,想着为家园争气,也为自己闯出一条新路。
爸爸妈妈垂暮,大哥早早扛起了家里的重担,供他读书,自己却由于家里贫穷没能成家。
新兵连的三个月练习,他拼尽全力,行列、射击、投弹样样优异;不管是紧急集合,仍是日常练习,他都冲在前头,脚底的水泡和膀子上的磨痕便是他尽力的证明。
凭仗过硬的体现,他不只当上了副班长,还被选为新兵代表,在誓师大会上表决计。
他想起最初从军时的满腔志向,想起家人对他的希望,再看看自己现在的境况,心里如同压了一块石头。
他乃至提到了张思德,一个在战争年代静静烧炭的兵士,由于一次意外献身,毛主席亲自为他写下《为公民服务》。
1973年,谭国华由于超卓的体现被选拔为司务长,后来还调到后勤处工作了十年。1983年,他转业回到当地,穿上了警服,持续为公民服务。
他从一个对岗位心怀不满的年轻人,生长为一个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能踏结壮实干事的人。
他说自己这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他为家人和国家尽了自己的一份力。
每次回忆起那段养猪的阅历,他总会慨叹:“养猪也能养出成果,只需结壮做人,兢兢业业干事,什么岗位都能干出一番名堂。”
有人说,谭国华的故事很一般,但正是这些一般人的尽力,才撑起了那个年代的巨大。